当我们“不喜欢”时,大脑会发生什么
如以下阐述文章有不明之处,建议花几分钟时间点击网络咨询服务,一对一为您网络解答咨询!点击咨询
1: 如果你有把某人删除、把消息设为静音,那么你就会明白内心不喜欢某人的感觉;如果你在厕所、车里长时间坐着,不想起身,那么你就会明白内心对生活的某个向度产生不情愿的感觉;
2: 当我们“不喜欢”时,内在反应是什么?以不喜欢的人为例。 为了了解当我们不喜欢某人时,身体会发生什么,我们可以从理解恐惧开始。斯坦福大学神经内分泌学家、生物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Robert Sapolsky),他研究的重点是压力和神经元变性(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 他的一文:“为什么大脑会讨厌其他人”中写到:
这种内在的、情绪化的反应,通过行为得到证实时,会引起个体长期的“不喜欢”:如果你认为有人伤害了你,这种恐惧在内化和自我评议之后,甚至会变得理性起来。 随着不良经历的积累,我们对他人的消极情绪会增强,这些消极情绪会触发我们体内的战斗机制,或作出逃避反应。而佛罗里达州、利斯堡Beacon大学心理学助理教授AJ Marsden说,战斗或逃避的反应,是我们应对压力源通常的方式。
引发战斗或逃避的压力源,不一定是生死攸关的时刻,可是,我们的身体无法分辨实际压力源(真实发生被武器威胁)与感知压力源(让你讨厌的人)。这就是为什么看到来自高校霸凌的帖子会让我们产生再次被欺负的忧虑: 因为,关联到不喜欢的人,而因此产生的恐惧,会触发你自己保护自己的需要。
3: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反应使我们的身体一直承受压力,让我们变得对人的举动抱持怀疑的态度,而不是中立态度。 “大脑中,神经联系变得更强,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一个人的负面,”Marsden说。“即使他们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我们也会更多地关注消极一面,因为,那正是我们训练大脑去做的事情。”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一旦不喜欢一个人,我们就会在他身上发现越来越多“看不顺眼”的事。 即使我们理性的大脑会告诉我们,必须对他们进行客观评价,也于事无补。 我们本能的恐惧被强烈唤醒,我们害怕与我们不喜欢的人互动。 反过来,这使我们更加讨厌那个人,而这恰恰证明了我们的消极、负面情绪。我们对另一个人的厌恶,就好像一条蛇吞噬了它的尾巴:我们不喜欢他们,因为他们使我们感到难受,我们感到难受,我们更不喜欢他们。
4: 生活并没有静音功能,也没有太多能够让人永远任性的时刻。因此,学习如何克服不喜欢的事物,才能让日常生活继续平稳推进。Marsden指出:我们的厌恶倾向,会对我们与同事、共同朋友、一切与我们连结的人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我们就会忽视、无视他们,或者在对话中打断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同样也注意到我们对他们的无礼,并也以粗鲁的态度回应,这一切更加证实了恶性循环的存在。 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是正念。 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不喜欢、厌恶如何影响你的身体(你的行为)时,你就可以开始调整自己的理性反应了。 所以,我们谈到不喜欢时,也许“跳出视角、跳出意识、跳出控制”是一个更好地修正方式。 由于不喜欢根源并不是无聊,而是对未知的恐惧,因此,更多地去了解我们的不喜欢来自何方,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其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5:于是,你也就明白,为什么一部分都市人喜欢藏匿、回避、逃避于厕所、车这样封闭局促的空间里。对“不喜欢”逃无可逃的时候,我们需要在某种氛围、场景中,让自己“放下一下下”。人们需要一个和世界暂时隔开的空间。这种像洞穴一样的空间,创造了属于个体的黑洞时间。
一种空境,展示空白,获得空静,深度放空。像极了禅的核心理念:“无空间的空间感”,对应着“无时间的时间感”,产生“无我的自我感”。所以,真正意义上厕所和车,不属于一切掌机游戏,而是人需要的“洞穴时间”,包括被窝儿里,我们的好睡眠。这些地方,让我们能够幸福地沉浸、身心舒展,便会感到压力分散、压强变小。 就像,回到母体。(这也是一切好的产品该有的属性之一。)那么,问问自己,有多久没有体会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感觉了呢?面对不喜欢的喧嚣,有没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气度呢
兰州脑康中医院精神科主任评语: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3大武器,药、手术刀和语言。药到病除,刀到病除是医患所期待最理想的状态,但实际上真实世界中理想的状态并非常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是改善疾病症状最直接,见效最快的办法,目前有充分的科学证据,在现在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学术地位。但是药物和手术刀通常是冷漠而没有温度的,可以直达你的胃肠肝胆,但很难融化一颗伤痕累累的内心。同时药物治疗以及手术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和不良反应。运气差的时候也许会赶上严重的副作用或者并发症并为此付出相当的代价。
兰州脑康脑病医院精神科专家提醒您:
有温度的语言,直达内心的语言,具有疗愈功效的语言。在嘈杂纷乱焦虑不安的世界中,一个人沉浸在有温度的声音里,穿越时空,自由翱翔,很快能觉察到自我与这世界的若即若离的连结,伴随呼吸的觉察,找到了内心的平静,这种状态不仅是心身疾病患者朋友需要的,同样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具营养的。